看到许环良、黎沸挥和巫启贤这些名字,你先想到的是"新谣",还是电视歌唱选秀比赛?对一般年轻人来说,答案肯定是后者。为了激发本地年轻人对新谣的兴趣,以民歌餐厅起家的弹唱人举办首届"新谣再飞歌唱比赛",希望这个属于新加坡的重要音乐文化资产,得以保留和继承。活动主要推手--弹唱人创办人蔡忆仁,和另外三名"新谣人"梁文福、黎沸挥及邢增华,受访细谈新谣的传承;《爆米花》同时向50名年轻人进行问卷调查,探测他们对新谣的认识。始于80年代初的新谣,是当时本地年轻人唱出属于自己的歌谣,写下了青春岁月的难忘诗篇。热爱创作的学生先在学校创作自己的音乐,后走出校园发表歌曲,走向民间,并吹起一阵歌曲创作风气。85年开始举办的"新谣节""新谣歌曲创作比赛"和"新乐奖"(新加坡金曲奖前身),更把新谣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。时代转变,本地华语流行音乐创作趋向商业化。虽然音乐形式有变,但新谣精神值得传承,当年热情参与的"新谣人"都希望:现在的年轻人可以认识这些曾经唱出一个时代的声音的音乐作品,让新谣得以传承。新谣的传承传的是什么,传给谁,怎么传,为什么非传不可?受访"新谣人"逐点说明。What? "传"什么?"传承"之意并非催生第二个新谣时代,而是让年轻人认识这段重要的本地音乐历史篇章,认识这些歌。梁文福认为:用上"传承"一词,感觉太沉重,或让不熟悉新谣的人倍感压力。他说:"无论是‘新谣再飞歌唱比赛'或其他新谣活动,目的就是让歌曲保有生命力。让新谣接近群众,就能达到传承之效。"蔡忆仁说:"没有当年的新谣,或许就没有现在的本地音乐人,那是一段新加坡人应该知道的历史,而认识新谣历史的第一步,就是认识这些歌曲。"Who? "传"给谁?听新谣长大的国人,对新谣已有一定情意结。但对80和90年代出生的新加坡人来说,新谣或许只是偶尔在报章和电视看到和听到的字眼。黎沸挥以自己的学生举例说明:"我问他们本地音乐从何起步,懂得多一点的会答陈洁仪和许美静,懂得更少的会说孙燕姿,26、27岁以下的,一般都不懂新谣是什么。"虽然我们几个‘新谣人'因为担任‘绝对Superstar'的评审,而让年轻人认识,但他们只知道我们是音乐人,对新谣仍一知半解。"蔡忆仁说:"这些完全不懂新谣,或是只对新谣一知半解的年轻人,正是新谣传承的关键年龄层。"梁文福强调:"其实不用划界线,无论是新加坡人或新移民,最重要是让不懂新谣的人接触新谣。"
新谣为何要传承,怎么传承?想阅读完整报道,请参阅17.02.2010的《联合早报》"爆文化"。
Thursday, February 25, 2010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